贵州威宁汽油价格多少_贵州汽油价格是多少
1.石油怎么形成
2.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吗?
3.沪昆铁路的组成和历史
4.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5.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怎么形成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吗?
在人们对石油没有特别全面,特别详细的认识之前,人们认为石油会枯竭,但是在随后人们对石油的形成进行研究发现之后,人们认为石油,是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再通过地球内部的一些放射性辐射的作用下,然后转变成石油,而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石油是从动物的一些尸体上转变过来的,因此现在对于石油的认知,我们从不可再生到可再生。
之所以说石油不会枯竭,是可再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在一些干枯的油井通过一段时间的气质之后,又会产生石油,所以科学家认为这是地球在地底深处通过一些碳氢化合物转变成石油的所以石油是不会枯竭的。
我们可以将石油通过一些工艺加工,蒸馏分解,转变成一些煤油或者汽油,甚至是沥青,石蜡等一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这些我们所转化来的东西,它所组成的结构都是由探亲所形成的氢类化合物,而在这其中碳的含量是非常的高的,而各种丸青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从几十到几千都有。
而对于石油,它的大部分都是液态氢,而在这液态氢里面又溶解了一些气态氢和固态氢。
虽然现阶段我们可以从石油的形成过程中分析得出石油是不会枯竭的,但是石油在经过地球的一些慢慢转化过程当中,形成石油,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如果肆意的使用石油浪费石油,可能他经过地球转化成石油的速度,赶不上人类使用的速度,也就是说,间接的石油会出现枯竭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要节约石油,或者是寻找一些能够代替他的一些燃料,比如说现阶段,人类发现的氢气天然气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燃料。而这些都是可再生的。
沪昆铁路的组成和历史
沪昆铁路由以下区段组成,总长度 (根据最新地图数据,受六沾铁路改造影响,里程有所变化)
沪杭铁路:上海南站--杭州东站,全长165km。
浙赣铁路:杭州东站--株洲站,全长946km。
湘黔铁路:株洲站--贵阳站,全长905km。
贵昆铁路:贵阳站--昆明站,全长617km。 概况
沪昆铁路沪杭段东起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南站,西到浙江省的杭州东站。全长165公里,共有车站16个。原称沪杭甬铁路,后因杭州到宁波间曹娥江桥未建成,便改称沪杭线。建于1906-1909年。
历史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清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与英商怡和洋行签订《苏杭甬铁路草约》四条。草约签订后,一直未签订正约,也未动工兴建。
1903年 两位浙江商人向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请求修筑杭州江干到湖墅的一段铁路。
1905年 为抵制英美掠夺浙江路权,浙江绅商在上海集会,决定自造铁路。经商部奏准朝廷,创设“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下称浙路公司),推选原两淮盐运史汤寿潜为总经理,揭开兴建浙江铁路序幕。
1907年 浙路公司江(干)(湖)墅线建成通车(现存江墅铁路遗址),长16.35公里。这是浙江最早兴建和营业的铁路。
1909年沪杭甬铁路沪杭段通车营业。上海南站至枫泾这一段称为苏路,自杭州闸口至枫泾称为浙路,长125公里,由浙路公司修建。
1910年沪杭甬铁路宁波至曹娥段通车营业,线长77.9公里。
1912年(民国元年) 全国铁路督办孙中山赴杭州江干察看铁路线及钱塘江水道。
1914年 浙路公司的三段铁路(杭州至枫泾、宁波至曹娥、江干至湖墅)交归国有。公司所有股本由偿还。浙路公司改为交通部直辖甬嘉铁路管理局,同年归入交通部沪杭甬铁路管理局。
1915年 沪杭铁路开通观潮专列,自上海至长安镇(海宁)。
1919年 沪杭甬铁路工人全体罢工,抵制日货,火车停开。
1927年 为配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沪杭甬铁路全线罢工。
1929年 浙江省决定自行筹款修建萧山西兴江边至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当年勘测,次年开工。这是浙赣铁路的前身。
1932年 杭江铁路通车至金华。发行“浙江省建设公债”,用于继续修建。
1933年 杭江铁路全线修通,线路长334.5公里。
1934年 杭江铁路正式通车营业,铁道部和浙江、江西两省联合组建浙赣铁路联合公司,杭江铁路改称浙赣铁路。浙赣铁路局成立。
1936年 苏(州)嘉(兴)铁路建成通车,全长74.4公里(1944年被日军拆除)。浙赣铁路玉山至南昌段通车。沪杭甬铁路萧山至曹娥江段(68公里)开工。
1937年 日军先后轰炸嘉兴站、金华站、衢县站、鄞县江北站、杭州城站、长安镇站,死伤惨重,炸毁火车、站房若干。沪杭甬铁路萧山至曹娥江段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同年为阻止日军南下自行炸毁,实际使用不足3个月。杭州沦陷,日本井上岗部队对沪杭铁路实行军管。
1938年 因为战争,萧甬线全部拆除。
1939年 日本侵略者在上海成立“华中铁道株式会社”,沪杭线及浙赣线东段均属其管辖。
1946年 浙赣铁路联合公司、理事会及铁路局自重庆迁回杭州。新式汽油火车“西湖号”在沪杭线行驶,最高时速100公里,4小时到上海。
1949年 上海铁路局杭州办事处成立,全体员工向呈献37号专车一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年 杭州、嘉兴间机车自动信号开始使用。
1964年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双层客车开始在沪杭线行驶。
1966年 守卫钱塘江大桥的解放军战士蔡永祥为抢救列车献身。
11年 杭州、金华间启用列车无线调度电话指挥行车。
18年 杭州至北京119/120次列车开行。
1987年 货运列车牵引开始内燃化(东风4型)。
1991年 钱江二桥建成。沪杭铁路复线全线开通。
2004年 沪杭铁路开始电气化改造。
2006年 浙赣、沪杭电气化改造完工。
2006年 与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合并,称为沪昆铁路。
2007年 4月18日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沪杭线开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 沪昆线浙赣段于1899年动工,1926年建成,1937年全面修复,全长946千米。浙赣铁路与沪杭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已全部实现了复线,已实现客货共运铁路电气化改造。
浙赣铁路,建于1899年,并于1929年由杭江铁路展筑至萍株铁路而成,是我国早期铁路干线之一。
浙赣铁路前身
浙赣铁路杭江段:民国18年(1929年)2月,浙江省为发展浙江南部和西部经济,经第203号会议议决,自行筹款修筑自萧山西兴钱塘江边 (即南星桥三廊庙对面)至江西玉山的杭江轻便铁路。当年开始筹备及勘测。由于当时资金紧张,用先通后备,边建边运营的办法,分段修筑分段营业。民国19年(1930年)3月在萧山举行开工典礼,民国22年(1932年)11月30日竣工,民国23年(1933年)1月全线正式通车。共投资1393万元,除由省府拨付现金和发行建设公债外,余由银行团和中英庚子赔款中贷给。
浙赣铁路玉萍段:杭江铁路建成通车后,由浙、赣两省府,铁道部及银行,组织“浙赣铁路联合公司”,下设浙赣铁路局,继续向西修建。民国25年(1935年)修至南昌,次年(1936年)9月筑到萍乡。萍乡至株洲段铁路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令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此时,钱塘江大桥亦已建成,由杭州站为起点至株洲称浙赣线,全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
全线贯通后未及3个月,杭州城面临日军入侵,国民为阻止日军南侵,令部队将钱塘江大桥及至湄池间线路破坏,以后各段线路也随着战争失利逐段破坏。抗日战争胜利时仅存杭州至诸暨、江山至上饶两段线路通车。民国35年(1945年)开始逐段修复,至民国37年(1947年)12月才全线修复通车。
浙赣铁路萍株段:始建于1899年,清为运输萍乡煤炭而开始修建萍乡至株洲段铁路,1905年筑成。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令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
浙赣铁路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铁路局对线路实施有的改造,加强养护维修,先后将旧轨更换为43公斤/米及50公斤/米,局部用60公斤/米的重轨,对长大坡道和小半径曲线削坡改线,临时性桥梁全部改建,线路容许速度逐步提高,可行驶大型机车。
1985年末,市境内线路使用的钢轨、行车速度、旅客列车牵引定数均与沪杭线相同。货物列车牵引定数为2400吨。萧山(即现杭州南站)至金华间图定旅客列车15对,货物列车27对,为I级铁路。自杭州站KO至浦阳湄池间K48,有正线48公里,其中双线12.4公里。道岔196组,桥梁40座,其大桥1座、大桥1座、中桥 2座、小桥36座,涵渠93座。铁路用地5,216,460.8平方米。
浙赣铁路的改造
浙赣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后共设70个车站:
上海局管段设临浦、湄池、诸暨东、诸暨、牌头、浦江、义乌、义亭、塘雅、东孝、金华东、金华西、白龙桥、蒋堂、汤溪、十里铺、龙游、樟树潭、衢州、后溪街、江山、上铺、贺村、新塘边共24 个车站。
南昌局管段设湖沿、玉山、广丰、灵溪、上饶、枫岭头、坑口、横峰、弋阳东、河潭埠(在原菡潭站新建)、贵溪、童家、鹰潭东、鹰潭、余江、东乡、衙前、进贤、温家圳、梁家渡、向塘西、潭岗、丰城、樟树、张家山、临江镇、黄土岗、罗坊、新余、河下、分宜、彬江、宜春站(即新建宜春东站)普速场、宜春西、西村、芦溪、泉江、白源、萍乡、姚家洲、灯芯桥、醴陵、源门铺、姚家坝、五里墩等45个车站。
广铁集团管段设株洲个车站。
设牵引变电所的车站有21个:诸暨、义乌、金华东、十里铺、衢州、江山、玉山、上饶、横峰、贵溪、余江、下埠集(区间)、向塘西、丰城、临江镇、新余、彬江、西村、萍乡北、醴陵、姚家坝、株洲北(既有)。
设接触网工区的车站有23 个:湄池、诸暨、义乌、金华东、龙游、衢州、江山、玉山、上饶、横峰、贵溪、鹰潭(既有)、余江、进贤、向塘西(Ⅰ、Ⅱ)、青云谱、丰城、临江镇、新余、宜春、萍乡北、醴陵、株洲。其中金华东,上饶,向塘西Ⅱ,新余为接触网工区兼领工区。
设分区所的车站有:湄地、浦江、孝顺(区间)、蒋堂、安仁(区间)、后溪街、下镇(区间)、沙溪(区间)、坑口、菡潭、鹰潭东、东乡、张王庙(区间)、潭岗、樟树、黄土岗、界水(区间)、宜春、芦溪、老关(区间)、板杉铺(区间)、株洲。在向塘西设开闭所,鹰潭东设分区所兼开闭所。
这次浙赣线提速改造后封闭浦阳、直埠、红门、外陈、安华、苏溪、官塘、孝顺、古方、湖镇、安仁、廿里街、下镇、沙溪、罗桥、九都、朱家坑、河潭埠、刘家、杨溪、寺前、下埠集、张王庙、小港口、拖船埠、新居、昌傅、水西、界水、下浦、王华、宣风、老关、板杉铺等34个车站。醴陵南站改为支线车站。 湘黔铁路,自京广线上的田心站出岔,经湘潭、娄底、新化、烟溪、溆浦、怀化、新晃、玉屏、镇远、施秉、凯里至贵定与黔桂线接轨。从贵定站到贵阳站与黔桂线共轨。湘黔铁路从1937年12月起从田心站开始施工,到1939年4月,只修通了田心站至湘潭东站(原名板塘铺站)、湘潭站至涟源站(原名蓝田站)两段,因湘江大桥未建成,这两段未能接通。后因日本帝国主义西侵将钢轨拆除。抗战胜利后,田心至湘潭东恢复通车。1953年6月重新修建,1954年1月湘江大桥建成后,田心至湘潭站通车;1961年12月铺轨至金竹山站;1962年4月办临时运营,1966年正式运营。其余各段于1962年停工。10年9月从金竹山站往西恢复施工,12年5月铺轨至大龙站;13年6月正式运营。14年11月自大龙站铺轨至贵定站与黔桂线接轨。至此,从株洲站至贵阳站全长905公里全线通车,并于15年1月正式运营。湘黔线的通车,使西南地区多了一条通道,大大缩短了西南地区与湖南省以至华东地区的距离。
湘黔铁路蜿蜒于武陵山和苗岭的群峰深谷中,贵州境内大龙至贵定段有隧道及明洞185座,总延长71800米,大中小桥梁183座,总延长28780米。该路 1958 年至1960年曾两次上马两度停工,10年9月复工后,于 12年10月建成通车。湘黔铁路原按1级干线、内燃机牵引设施建造,1988年12月贵州境内贵阳至玉屏段完成电气化改造后,玉屏至贵定段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1050万吨增至1780万吨,提高了1.7倍,贵定至贵阳南段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0万吨增至2210万吨,提高了2.28倍。湘黔铁路在湖南怀化与枝柳铁路交叉,在株洲与京广、淅赣铁路相接,该路的建成通车,不仅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而且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对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贵昆铁路东起贵州省贵阳市,西经安顺、六枝、水城、树舍、宣威、沾益、曲靖等市县到达云南昆明市,全长617公里(六沾铁路改造后)。它东与湘黔、黔桂、川黔铁路相接,西与成昆、昆河(又名滇越)铁路相连,是云、贵、川三省和祖国各地紧密联系的纽带。
贵昆铁路由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设计,铁道兵第一、五、六、七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担任施工,并有滇黔两省10万民工和煤炭、冶金系统部分工程队(1964年底撤走)参加。1958年8月展开施工。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工程陆续缩减,转入重点工程施工。
后又于1964年8月全面展开施工,1966年3月在观音岩大桥接轨通车,1966年7月1日交成都、昆明铁路局接管,10年12月交付运营。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期间,国家将滇黔铁路、内昆铁路列入修建。1962年铁道部确定滇黔铁路贵阳至树舍段和内昆铁路树舍至昆明段合并,称贵昆铁路;该线建成后,沿线工矿企业发展很快,运量急剧增加,1980年进行了电气化改造;贵昆铁路对发展国民经济,开发贵州省煤炭工业、云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和森林、水力,加速西南地区的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贵昆铁路全线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度贵阳为1100米,水城为1800米,水城至昆明间在2000米左右。水城至宣威为乌蒙山区,高山深谷,陡壁悬崖,地形险峻,重点工程密集。其中水城至木嘎段桥隧相连,工程尤为艰巨。该段线路长74公里,桥隧延长42.3公里,为正线长度的57%。天生桥桥长526米,桥墩高50米,桥下有暗河急流。梅花山隧道全长3968米,它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也是贵昆线上最长的隧道,全长3986米的隧道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
铁道兵部队于1958年就投入贵昆铁路的施工。当时,贵阳至树舍属滇黔线,树舍至昆明属内昆线。铁六师负责贵阳至树舍295公里地段,10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五师负责威宁至下马房142公里地段。云南军区公安内卫二团和步兵一二五团及4.7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一师负责下马房至昆明233公里地段,云南军区步兵一一五团及3.3万民工配属施工。施工高峰期,总人数达20万人。
铁六师担任的滇黔线,根据国家关于首先修建东段贵阳至六枝间150.9公里的安排,于1958年8月开工。这段工程的重点是岩脚寨隧道,全长2715米,1961年基本建成。1962年3月,国家决定安顺以西路段停建,同年6月,六师奉命调离贵州,全部工程移交贵阳铁路局接管。
昆明至沾益段156.8公里原为米轨铁路,要按准轨标准进行改建;沾益至宣威段82.6公里为新建。这两段由铁一师施工,下部建筑于1959年底基本完成,1960年3月由昆明向北铺轨。铁五师担负修建的宣威至威宁段137.4公里,由于多变,加之滇黔线的接轨点迟迟未定,使施工受至很大影响。
水城至树舍42.2公里为滇黔线的一段,先由第六师负责,1959年梅花山隧道等重点工程开工。1960年初线路 改走金钟接轨方案,梅花山隧道停建。1962年铁道部确定滇黔线与内昆线仍在树舍接轨。1963年铁五师接管梅花山至观音岩段施工任务,梅花山隧道继续施工。
1964年8月,为了加快西南地区战略后方的建设,中央决定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并建立工地指挥部对成昆、贵昆、川黔3条铁路干线建设实施统一领导。铁道兵部队和铁道职工共30多万人,展开了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9月,中央作出贵昆铁路于1966年修通的决定。当时,这条铁路未完工程主要在六枝、水城到树舍间,剩余工程量较大,成为能否按期和提前通车的关键。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作了适当调整,除铁一、五师继续在原管区施工外,另调铁七师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参加施工。以水城为界,水城以东至六枝由第二工程局负责,水城以西至树舍由铁七师负责(其中,梅花山隧道仍由铁五师继续施工)。在任务重,时间紧,条件差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和机关人员深入现场,帮助工作,部队斗志昂扬,艰苦奋战,重点工程进展迅速。
六沾铁路改造
2007年4月,沪昆铁路复线(云南沾益县至昆明市)开通后,沪昆铁路仅剩下六盘水至沾益铁路为单线铁路,成为大通道的“瓶颈”。2007年9月,六沾复线开工建设,东起贵州六盘水车站,向西途经水城、威宁、宣威、沾益等县市,全长212.22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
2007年9月11日,投资总额达32亿元,设计时速达160km的六沾二线铁路建设工程开工建设。该线路东起贵州六盘水枢纽滥坝车站,向西途经水城、威宁、宣威、沾益等县市,终到云南曲靖车站,改建铁路全长约212.22公里,其中,昆明铁路局管段东起云南省东北部凤凰山,西止曲靖站,全长110.2公里。
2012年2月6日复线开通后,沪昆铁路撤销了11个火车站,这些火车站是:乐居站、罗盘地站、树舍站、扒挪块站、荷马岭站、背开柱站、木戛站、田坝站、邓家村站、徐屯站、新且站。同时复线新增加了新背开柱站、新扒挪块站、新新且站,这3个火车站都是新建的。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普遍认为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机理: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开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